首页 > 历史军事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792章 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

第792章 中国自主权致敬蒲安臣(2/2)

目录

【但派遣驻外使节也有两大难处。第一是远涉重洋,很少有人愿意去,去了之后要吃要喝要办公,费用也不小,而且分驻各国,销更大,筹款也更加不容易。】

【第二是语言文字不通,万事都要仰赖翻译,也没有办理外交事务的专业人才。】

【而对外派遣使节这件事又非常紧要,“未可视为缓图”,不能一直拖着不解决。】

【所以,“究应如何亦希公商酌定”,请众人一起来讨论,看看这个事情究竟该怎么办。】

……

大宋哲宗时期

“话虽如此。”

司马光细细体察总理衙门文件里的遣词造句,然后说道:

“可以发现清廷的基本立场是主张对外派驻使节。但夷夏之防也深深地镌刻在大清朝野的脑子里。”

“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朝堂政务的实际运作。”

“所以为免成为众矢之的,奕訢只能小心翼翼避开独断,欲向各省督抚将军们寻求一个集体决策。”

赵煦心中升起一丝疑虑,看向司马光。

“公之所言……出乎朕之所料啊。”

司马光则直白道:

“君子豹变。”

赵煦意味深长的看向司马光。

这意思是奕訢不独断是不好的

可这是说奕訢吗

还是在说朕

而若是说朕……他可是士大夫啊……

共治天下啊……

……

【不过,总理衙门最终未能等待所有督抚将军提交反馈,便于1867年底做出决定:由美国人蒲安臣为领队,率一个正规使团前往欧美。】

……

{不懂,为啥是美国人领头}

{这可能是因为蒲安臣已卸任美国驻华大使,返回美国的日期将近,时间上已经不容总理衙门继续拖延等待地方督抚们的回复。}

{同时清廷内部又找不出合适的领队之人,必须仰仗蒲安臣的帮助。}

{找不到合适领队}

{派使团出洋是第一次,谁也说不准是好是坏,所以谁也不表态,而这边时间到头了,总理衙门又不想背独断的锅,那就把锅递出去咯。}

{事后曾国藩与李鸿章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此后对外使节应该源源不断,即便有很多人不合格,其中也肯定会有苏武、班超这样的人才,妥妥的事后表态。}

……

大明永乐时期

朱瞻基抱着双臂,一脸复杂。

“由洋人率领一支外交使团出使欧美,可谓鲜见的外交奇景。”

朱棣瞥了一眼天幕里奇特的使团,轻哼一声道:

“造成这一奇特任命的根源,就是清廷基于华夷秩序的另外一层考量了。”

“《天津条约》规定了清廷与海外各国可以互派使节。”

“但多年来只有海外诸国单方面对华遣使,清廷没有任何动静。”

“这种毫无动静,正是为了维护华夷秩序。”

朱瞻基皱了皱眉头,不解反问:

“这跟华夷秩序有什么关联”

朱棣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清廷在礼仪上强调“天朝上国”的荣耀,行跪拜礼。”

“而海外诸国在礼仪上强调握手鞠躬,这明显是要国与国之间保持平等,不承认上下姿态。”

“而不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就能回避礼仪冲突。”

“回避了礼仪冲突,也就回避了诸国外交对华夷秩序的挑战。”

朱瞻基这时明悟过来。

“所以,这时是迫在眉睫了”

“一方面,为了应付修约,必须对外派遣使团。”

“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华夷秩序下的天朝荣耀。”

“于是,让外国人来作清廷使团的领导者,就成了二者兼顾的最好办法。”

“这可真是……”

朱瞻基不知怎么形容了。

“面子大过天啊……”

……

天幕上。

在高楼大厦林立之间。

一位金发碧眼的男人站在讲台上,一脸兴奋的高呼着。

底下是一群同样样貌的男女。

而男人的身后。

是一群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

他们嫌恶的看着周边一切。

……

【使团的第一站是美国。】

【蒲安臣本就是美国人,在旧金山,他充分发挥了演讲特长,对外界说:自己此番出使,意味着清朝已经走上了进步的道路,这个伟大民族向近代文明伸出双手的时机已经降临,这样的日子已经来到。】

【在公开场合,他不止一次说过类似意思的话:“我希望中国的自治能够得到保持,我期望她的独立能够得到保证,我期望她能够得到平等的待遇,从而使她能够得到与所有国家同等的权利。”】

【而使团在美国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蒲安臣条约》。】

【条约中,美国保证不干涉清廷内政,另有涉及保护华侨、自由移民、宗教信仰自由等条款。】

【尤为重要的是,美国政府在条约签订之后,即知会其他国家,表示美国将不承认任何干涉清廷内政的行为,且要求美国驻欧洲各国公使协助蒲安臣使团顺利完成此次出访。】

……

大秦。

嬴政被那些独特的建筑晃了一下心神。

随即又收拢回神思,感叹道:

“难怪……难怪这洋鬼能有这种心胸……”

刘邦也强行按下眼中惊异。

“是了……因为他们才是那个居高临下,想要施以教化的人……”

……

大汉。

“嬴政得亏没看到过……”

刘邦揣着袖子,笑道:

“不然咸阳宫就得变个样子了。”

吕雉颇为无语。

这人的关注点总是这么奇特。

“但话又说回来……”

刘邦欣赏着天幕里奇异景色,叹声道:

“这算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平等的条约了。”

“可惜啊……”

清廷认不认也很难讲。

……

【1868年9月,使团抵达伦敦。】

【恰在此时,国内发生了“扬州教案”。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调军舰开往南京威胁两江总督曾国藩。】

【清廷交涉数月无果,遂令蒲安臣使团借访英之机,直接与英国政府交涉。】

【依赖蒲对欧美外交规则的熟悉,交涉成功,武力冲突被化解。中英两国还订下协定:此后再发生同类事件,即按此次的办法处理,“不得擅调兵船向地方官争执”。】

【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官方声明,承认擅自调兵威胁中国地方官员的行为欠妥,重申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司法权,但保留使用武力“以便保护(英国民众)生命财产受到迫切的危害”的权利。】

【该官方声明发表后不久,又发生英国驻中国台湾淡水领事吉必勋擅调兵船,向台湾地方官勒索白银的事件。】

【清廷依据蒲安臣达成的协定照会英国政府。英国政府遂令吉必勋缴回所索银两,向淡水中方官员赔礼道歉,且将吉必勋革职,“以告诫领事人员不要采取肆无忌惮的暴力行动”】

【这一次外交成功,对清廷来说,是一种非常新奇的政治体验。】

……

大清道光时期

道光皇帝的眼睛瞪得溜圆!

这种处理结果……

还有这种办法!

自己是不是也要找个外国人当使臣啊

道光开始认真思考这个可能性。

然后下一秒就打消了念头。

……

【1869年1月,蒲安臣前往法国。可惜的是,他与拿破仑三世政府的商谈没有什么实质成果。九个月后,他放弃了在法国推行《蒲安臣条约》率团前往瑞典、丹麦和荷兰,然后在同年的11月抵达柏林。】

【使团在普鲁士受到了非常正式的高规格接待。首相俾斯麦与蒲安臣的会谈结果是普鲁士出具了一份照会,承认“中国本宜存自主之权”,愿意与清廷和平相处、互相通商,以“助中国自主之权”。】

【蒲安臣很兴奋,在给好友卫三畏的信中说,“美国、英国和普鲁士这三个中国的贸易大国一致”,都认同《蒲安臣条约》的精神与准则。】

【1870年2月,使团抵达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俄国此时与清廷在西北和黑龙江流域的关系十分紧张。】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会见中故意与蒲安臣大谈无关痛痒的美俄关系,对中俄关系避而不谈,这令蒲安臣感觉交流十分艰难。】

【2月18日,蒲安臣突然病倒,多方诊治均不见好转。】

【1870年2月23日,美国人蒲安臣病逝于中国钦差使节任上。】

……

{随行的中国官员志刚,记载了蒲病重后仍不放弃工作的情形:

病势日加,犹日阅新闻纸,以俄国之事为忧。盖蒲使长于海面商政,而至俄国,则与中国毗连陆地将万数千里,而又各处情形办法非一,恐办法稍差,失颜于中国;措语未当,贻笑于俄人。乃日夜焦急,致病势有加无已。}

{出使欧美之前,蒲安臣特意为中国制作了一面黄色的国旗:“蓝镶边,中绘龙一尺三长,宽二尺,与使者命驾之时以为前驱。”}

{自此,龙旗成为晚清中国的一个象征。}

{中国也首次以主权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社会中。}

{蒲安臣以他的演说才能,将中国打扮成一个温和、开放的形象。}

{每到一处,他都极力欢呼中国正准备冲破传统的藩篱,投入世界的怀抱,投入到近代文明中来。}

{可惜的是,这一形象营销虽然在欧美取得了成功,却未能反哺中国。}

{他演说中的那个正在走向开明的清廷,仍对近代文明抱持着极大的敌意。}

{更可惜的是,这样的重要人士在历史教科书上都没有任何记载。}

{蒲安臣,崇高的理想主义者。}

我对一切理想主义者都抱有崇高敬意。

在这一点上,本人不分国家。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