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有人来访(2/2)
见到李斯年,这位年轻人连忙自我介绍道:“李教授,您好!我是舒庆春,您应该还记得我吧?”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羞涩和紧张。
李斯年闻言,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他笑着说道:“哦,原来是你啊!
那篇《小铃儿》的作者,我印象很深刻。
你的小说写得很有才华,读起来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亲切感。”
舒庆春听到李斯年的夸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他挠了挠头,笑道:“教授,您过奖了。
我初涉写作,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稿,没想到能得到您的认可,还亲自写信指导我如何进行修改。
今天我是特地过来感谢您,并向您请教的。”
李斯年在《京报》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审阅过的稿件数不胜数。
但让他最为满意的几篇文章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外,便是这位舒庆春的《小铃儿》了。
朱自清的文章文字精炼,感情含蓄而真挚,触动人心;
而舒庆春的作品则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行文中充斥着黑色幽默,使得看似平淡的气氛中深藏大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之前,李斯年还曾和舒庆春通过几封信,给了他一些文学指导。
在李斯年的鼓励和帮助下,舒庆春也陆续在《京报》上发表了几篇短文,逐渐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后来,由于李斯年工作比较忙,便让徒弟沈从文代替他与舒庆春进行交流。
今天,能够亲自与这位自己看好的文学后辈面对面交谈,李斯年感到十分欣慰。
他拍了拍舒庆春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别这么客气,文学是需要互相交流的。你对小说写作有什么看法或者困惑,都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舒庆春感激的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能得到您的悉心指导,我倍感荣幸。
在您的帮助下,我已经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最近,我正在尝试创作一篇长篇小说,但过程中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我预想的故事框架虽然自认为颇有趣味,但在撰写时却难以将其表达出来,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
李斯年闻言,沉思片刻后说道:“这确实是个问题。
写小说,就好比作画,不仅要精心搭配色彩,更要细腻描绘每一个细节。
你要让读者通过你的文字,看到故事中的场景,听到人物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
唯有如此,你的故事才能栩栩如生,触动人心。
而且,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创作差异颇大,长篇更需注重结构的搭建、情节的铺陈以及人物的深度刻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