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武田三备(2/2)
为了服务经济,更是便于领地管理和日后战事需要,义重以畅通商道为名,对境内的丹后街道、鲭街道、但马道等主要干道,和通往敦贺、播磨、美作、因幡等领内地区,以及通往丹波、近江等周边区域的道路进行平整和拓宽。并且,对一些阻碍领内通行的山路也进行了拓宽和改善,使得领地之间、与周围势力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商业的发展和道路网的完善优化,带动了境内“宿场制”的推进以及“宿场町”的增加和壮大。而“宿场町”的壮大,又反向招引了更多的商人,一来二去,实现了境内商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济搞上去,家底子厚实了,义重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加强军备。
之前,由于经济刚刚起步,义重施行“兵农分离”的计划暂时搁置。不过出于领内防御的需要,他还是在每个郡选择或者新建一座城池,由郡代训练一定数量的常备兵驻扎城内。平时,负责城池的守备,战时负责对郡内或者邻郡的支援。这一做法可以尽可能地快速集结军队应对突发战况,这些常备兵也被看做是“兵农分离”的一个试点。
不过随着领地的大幅扩大,以及面对的外部势力日渐复杂和强大,义重认为“兵农分离”的推行必须加快。
首先,便是将之前的“赤色骑马队”进行扩军,使之成为规模更大的“备”,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赤备”。
所谓“备”,乃日本战国时代,以足轻为主分成旗组、铁炮组、长枪组、弓组、骑马队、军监目付、侍大将(备队指挥官)、小荷駄(主司补给运输)等各种兵职组成的一支功能较为齐全的队伍的总称。
为了增强赤备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义重将甲斐输入的本土马以及明国方面购买的蒙古马进行杂交,形成了更加适应日本山地、谷地、小型平原作战的改良品种,由于马场主要设在但马东部,因此这种马又被称为“但州马”。
这种马体型介于甲斐马和蒙古马之间,相对便于驾驭,又能适应不同战场情况,奔跑起来速度快、机动性强,可以对敌军产生较强的威慑力和冲击力,是日后武田军大规模战役中的致胜法宝之一。
除了赤备,义重还将自己的马廻众分割并扩充成两支备队,由于盔甲、旗帜、甚至武器颜色的不同,分别被称为“黑备”和“黄备”。
这两个备在地位上是基本相同的,但由于义重崇尚黑色,且偏向使用黑底白印的“丸内菱”,因此一般认为黑备的重要性要大于黄备。
黑备、黄备和赤备,组成了日后声名赫赫的“武田三备”,这三备内部构成基本相同,但各有特点。
最明显的区别是,由国人领主的子嗣组成的“白额队”被安排在黑备,黄备中的铁炮组数量占比较大,赤备中的骑马队数量基本是其他两备之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