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获得丰厚的收入(2/2)
首议得超预期之响应,苏坑再无拘束,直陈己之次议:“开市铸币。”
周土商业凋敝,非但因重税,民困无力消费亦为要因。
朱樉执政后,大兴互助会社,以农家教耕,非但推行稻麦轮作,亦力植蔬菜、桑麻等物。
一旦冬小麦收后,因不须缴税,民有多余产出以易所需。
此亦朱樉所料,其计划中,泰杉与高式子之下一步,即制大量民所需之器物。
以易多出之粮食、桑麻,自以之物维持王室生计及国府运转。
至于铸币,本欲以两座铜矿之产铸钱,然矿脉已竭,不敷所需,只得暂置一旁,待时解决。
在这个时期,货币都是由真正的金属铸成,并非随意制造。
坦白说,他对于当前货币的混乱状态已经忍无可忍,每次购物时最令人头疼的就是确定价格。
对于这个时代的商人,他也是极为钦佩,他们竟然能在如此混乱的货币体系中经营各国,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掌握这个复杂的货币兑换机制的。
苏坑在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后,提出了以铁和布作为货币的建议,这实际上也是各国普遍的做法。
例如,有以断、铢为单位的布币;中原各国普遍流通的圜金,大多由青铜制成,也有铁制的。
但铁器容易生锈,因此保存起来较为困难,当时被称为恶金,难以在国家间流通,通常只在本国使用。
铁币的缺点除了不易保存外,还容易伪造。
虽然冶炼技术大多掌握在贵族手中,普通百姓伪造不易,但国家间并无此障碍,与铜矿相比,各国拥有的铁矿资源都非常丰富。
因此,对铁币的使用也较为谨慎,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商贸发达的国家为了防止铜的流失,专门制造了一批含铜量很少的铁币,用于与其他国家的交易和边境贸易,而在本国则不使用。
作为全球商贸的中心,仅凭这一点就能获得丰厚的收入。
但这个障碍对朱樉来说并不构成影响,他有绝对的把握,自己制造的钱币别人无法伪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夏国文明的铸币方法都是采用浇注法,将金属溶液倒入事先准备好的硬模或砂模中,待其冷却后成型。
也有采用锤打方法制造货币的,但这种方法铸币难度更大,很少有人采用。
这个冬天,周地大兴土木,各种小型水坝的建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水力机械也开始逐步推广。
积累了大量经验后,制造出水力冲压机并非难事。而使用水力冲压机制造钱币,不仅图案精美,而且大小形状都能高度统一,更让其他国家难以仿制。
看到朱樉如此自信,苏坑又建议朱樉参考“平来法”,将粮食价格与货币挂钩,以维护货币价值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