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武道崛起:从祖祠守香开始成神 > 第94章 技惊四座,公主想结交,你想挑战?妖王!【7K大章 】

第94章 技惊四座,公主想结交,你想挑战?妖王!【7K大章 】(1/2)

目录

“这……这也太可怕了!”

“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实力,同辈之中只怕已是难逢敌手!”

“同辈?我们这些老一辈的,只怕也不是其对手。老了,我们是真的老了啊。”

“此人到底是谁?”

“看上去有些眼熟,可又觉得不认识,主要是这次大黎学宫的邀请遍及整个大黎王朝九州之境,实在无法确认啊。”

“我也隐隐觉得有些眼熟,可又觉得不太可能。”

“……”

众人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整个大黎学宫中,此刻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震撼氛围,人们震惊地看着光幕中的应长宁,心底涌动着如潮水般的震撼和难以置信。

那光幕之中展现出的画面是如此的惊人。

那么多妖物,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其中好些都是他们能直接叫得出名字的,他们深深地清楚那些妖物有多可怕,以往每次遇到,都得费上一番周折才能应对。

甚至见到了就得逃。

可是,在应长宁的面前,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精妙绝伦的身法,再加上那排山倒海的拳法,仿佛蕴含着毁天灭地的力量,一拳一个,随手轰杀。

明明这光幕无法传递出声音。

可每一个目睹这一幕的人,脑海中都情不自禁地有着一声声沉闷的轰响,如同惊雷般在心头接连炸开。

这种恐怖的战斗力,简直让人胆战心惊。

而这其中最为震惊的人,当属应贺天与康依丹等人。

应贺天已经瞪大了双眼,死死地盯着光幕,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说些什么,却又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康依丹也是满脸的惊愕,双手不自觉地捂住嘴巴,眼中的震惊之色怎么也掩饰不住。

尽管得知应长宁抢了秦郜威的围猎令牌后,他们心里就已经震惊过一次,但也绝不敢相信,应长宁的强大,还要远远超过他们的想像。

这样的实力,十个秦郜威一起上,也保不住那块围猎令牌!

白家与秦家的人,对应长宁的记忆还停留在五年前那个仅仅只有十四岁的稚嫩少年身上。

那时的应长宁,身形略显单薄,脸上带着未脱的稚气,眼神中透着一股青涩与懵懂。

而此刻的应长宁,相貌上更为成熟许多,脸庞线条硬朗,又带着难得的俊俏,那双眸更是深邃有神,气质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是一座令人仰望的山岳,透着难言的厚重与沉稳。

所以,他们没能第一时间认出应长宁。

但其中一些人却隐隐觉得有些眼熟,想说他是应家的大少爷应长宁,心里却又不想承认这一点。

不过。

妘霓殇却是一眼就认出了应长宁,心中颇有些惊讶,那精致的面容上,一双明眸闪烁着别样的光彩,嘴角微微上扬,媚然一笑。

“没想到他的实力竟如此之强,想来当初在太平湖相遇时,他隐藏了不少实力,还真是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呢。”

她轻轻抚了抚自己如墨般的长发,眼中满是喜意。

妘霓殇已然完成了塑源境的重修,并且达成完美突破,将修为提升到了神力境九层。

但这是在圣教花费了大量修炼资源,还有三位修为深厚的长老耗费数十年功力为其灌顶,并且她自身天赋极高的情况下,才达成的。

看到应长宁这般实力,她竟感觉自己未必能比应长宁强出多少。

如此意外的发现,又怎么可能不惊喜?

拓南王府席位区。

作为拓南王府唯一在玉京的人,卫子昂此刻也是心神一震。

“那是……应兄?!”

由于应长宁这里已经停止了战斗,受阵法运转的影响,广场中心那悬浮在半空中的圆球光幕很快便切换了画面。

哪里有激烈的战斗,画面便会切换到哪里。

除非大黎学宫的人刻意控制展示,否则画面是不可能一直定格在某个人身上的。

秘境之中。

应长宁平静地坐在那堆妖尸之上,四周的血腥让他看上去像是一尊杀神似的。

他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动作,但却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寒意,山风吹来,身上的衣袂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更增添了几分冷峻的气息。

秦秋宇等人所在的位置,只能看见应长宁的背影。

那背影在一片血红的映衬下,是血染的风采,看得他们心头狠狠一颤,只觉得浑身寒意凛冽,如同踏入了千年冰窖中一般,心底忍不住不断往外冒着寒气。

“二……二少爷,我们……我们还是赶紧走吧。”

“对,这种……这种恐怖的家伙,绝对不是我们能招惹得起的,趁对方还没有发现我们,我们赶紧离开才是最重要的。”

跟在秦秋宇身边的人,全都打着退堂鼓。

秦秋宇脸色煞白,眼神中满是恐惧,嘴唇也因为害怕而变得有些青紫,身体更是忍不住微微颤抖着,两条腿都已经麻了,根本挪不动腿。

还好秦郜威看出了异常,连忙示意另外一人上前,两人架起秦秋宇,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后退去。

应长宁静静地坐在尸丘之上,宛如一座雕像。

他微微闭着双眼,宛如老僧入定,但其实他的神识早已如蛛丝般蔓延开来,清晰地感应到身后有一群人正慌乱地退走。

这些并未让他有丝毫动容。

他的注意力被正前方一股若有若无的气息所吸引。

片刻之后,风玉珠带着十几个护卫来到附近,刚踏足这片区域,便被眼前那满地的妖物尸体惊得停下脚步,眼中满是震撼,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这……都是那个人杀的?!”

一名护卫瞪大了眼睛,声音不自觉地拔高,满脸的惊愕,手中的武器也因震惊而微微颤抖。

“这是……何等的修为境界,能……能击杀这么多妖物?!”

另一个护卫的嘴唇微微颤抖,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草叶上。

十几人看向尸丘上的那道身影,眼神中充满了敬畏。

“此人看上去很年轻,只怕年龄与公主殿下相差无几,怎会拥有如此恐怖的实力,一个人杀了这么多妖物?”

“刚才那些妖物相隔十几里,便拼了命的往这边跑来送死,他是怎么做到的?”

众人心中又惊又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困惑。

风玉珠从震撼中回过神来,那美眸之中除了几分震惊之外,更多了几分欣赏与好奇,就像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似的。

“如此人物,该去认识一下。”

“公主,不可!”

领头的护卫连忙上前一步,张开双臂拦住她。

“此人身份不明,且能以诡异之法召唤妖物聚集,我等又身在暮日森林中,若是贸然接触,恐有危险,望公主三思。”

“公主,厉害的妖物善于化形掩饰,不可不防。”

风玉珠却毫不在意地轻然一笑。

她迈开脚步,从遮掩住自己的树丛中走出去,身姿轻盈地在三丈多远的地方停下,微微抬头仰望着应长宁,动作优雅而得体地双手拱手抱拳。

“这位公子好身手!我姓风,名玉珠,不知公子如何称呼?”

应长宁神情平静地看着风玉珠,还有跟在她身旁,隐隐形成保护圈的十几人。

他的眼神深邃而冷漠,如同冰冷的湖水,让人看不透他的心思。

“姓风?”

应长宁微微皱眉,心中念头电转。

风姓,在大黎王朝就代表着权力与地位,任何一个站出来,不是皇室一脉,便是王公勋贵。

他不禁多打量了风玉珠一眼。

风玉珠保持着轻快的笑容,眼中满是期待,等着应长宁的回答,可最终并未等到应长宁的名字,只有一句:“你们走吧,我要取妖丹了。”

风玉珠已然听出话语中的不信任。

她也并未强求什么,只是再次拱了拱手,带着一种贵族的涵养,语气温和地道:“既然如此,那希望能在围猎结束之后,再与公子一叙。”

见应长宁沉默,风玉珠也不恼,只是微微一笑,转身,带着护卫离开,转眼间消失在树林中。

四周,之前还能感应到的一些其他人的气息,此刻都已经远离。

应长宁也不再迟疑,站起身来,开始一头一头地收取妖丹。

稍稍花费了一些时间,总算是全部搞定。

这一次,中三境的妖丹便足足有二十三颗,下三境妖丹更是达到了百余颗,收获之丰,让应长宁心头一喜。

他拍了拍乾坤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这附近已经没有什么妖物,正好,天色也快暗了,今晚就在附近休息一下,明天一早再换地方。”

这一夜,格外的宁静。

月光如水,倾洒森林。

应长宁找到了一个还算隐蔽的树洞,在里面铺上一些柔软的树叶,保持警惕,假寐小歇,周围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和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翌日清晨。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应长宁的脸上,他缓缓睁开双眼,眼中透着一丝清明。

简单地活动了一下身体,他便选了一个方向,行进百里后,又开始如法炮制。

此次收获依旧不错。

第三日,照旧。

第四日,照旧。

接连几日,大黎学宫中的观众,已经被这相似的一幕幕震惊得有些麻木了。

第五日。

应长宁来到了一个充满血腥的地方,这里到处是被撕裂噬咬得支离破碎的人类尸体。

那些尸体的碎片散落在各处,有的挂在树枝上,仿佛是被恶魔随手丢弃的玩具;

有的浸泡在血泊之中,血液已经干涸,变成了暗红色,散发着刺鼻的腥味。

这血腥的场面,让人忍不住升起一种毛骨悚然之感。

四周,杂乱的犀利爪痕深深地刻在坚硬的岩石上,还有被利爪撕裂开来的树干,断节参差不齐,木屑散落。

地上,还能见到一些比脸盆还大脚印,每个脚印都深陷泥土之中,显然,留下这些脚印的妖物体型巨大,且力量惊人。

“血已经干了,尸体碎块臭味已浓,至少是两天前发生的。”

应长宁捂着鼻子,眉头轻皱。

他曾看过一篇报道,尸体如果有大面积的开放性伤口,微生物更容易进入尸体内部进行分解,会加快发臭的过程,可能在死后1到2天就会发臭。

转身,应长宁正准备离开这个地方。

毕竟,他要的只是拿到围猎第一,而不是冒险猎杀强大的妖物。

虽然还未亲眼见到造成眼前这一幕的妖物是什么,但直觉告诉应长宁,这头妖物的实力很强,甚至有可能是皇室所说的那头妖王。

那可是相当于上三境的存在。

应长宁没有自大到认为自己能够轻易击杀一头上三境的妖王。

更重要的是,他没必要冒这个险。

就凭这几日以身为饵,诱杀妖物所得的妖丹,恐怕已经足以拿到围猎魁首,获得他想要的混元参果,以及太皇龙碑的感悟机会。

除非有人能猎杀妖王。

否则,没人能抢走他的魁首之位。

“嗯?”

应长宁微微抬头,剑眉轻挑,那深邃而锐利的眼眸中闪过一丝警觉,神识如无形的丝线般向四周蔓延,清晰地感应到有人正朝着这边迅速靠拢过来。

那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气息,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小石子,泛起的涟漪虽不剧烈,但却逃不过应长宁的感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