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大话灵山 > 第41章 红茅染霞]

第41章 红茅染霞](2/2)

目录

“红茅红,映灵山——”长老开始吟唱采茅古谣,声音忽高忽低,如同山风掠过茅梢,“露珠晶,润心田——”随着歌声,桃木杖在祭台上画出复杂的轨迹,每一道光影划过,石面上的古老采茅图便泛起微光,仿佛先民们从画中走出,与现代的采茅人重叠。当唱到“染霞锦,佑万民”时,整座山峰的红茅草同时泛起金光,叶片上的露珠竟悬浮在空中,形成一片闪烁的光雾。

仪式进行到“分茅”环节时,长老用玉刀割下七株最粗壮的红茅,茅根处渗出的汁液竟呈琥珀色,滴落在青铜酒樽中,与米酒混合后发出虹彩。“此乃茅之精魄,”长老将酒樽递给排头的老匠人,“饮之者当铭记:红茅生于瘠土,长于风霜,其色愈烈,心愈纯。”当酒樽在人群中传递时,秀秀看见老匠人们饮下后闭目颔首,仿佛在与百年前的先辈对话。

三、染色秘术

位于中灵山腰的染坊是座悬空的吊脚楼,三十六根松木柱扎根在岩缝中,屋顶的青瓦上常年飘着淡红色的雾气。采回的红茅被分门别类:嫩芽用来染最鲜亮的“朝晖红”,成熟叶片染“晚霞绛”,老根则熬制“丹砂紫”。七十二岁的染匠吴师傅正在指挥学徒清洗茅叶,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抚过叶片时,能准确辨别出哪片适合哪种色度——这门手艺,他从十二岁跟父亲学起,至今已整整六十年。

“头遍洗用山涧活水,二遍洗加松针汁,三遍洗要在月光下。”吴师傅的声音在木楼中回荡,学徒们小心地将红茅放入半人高的木盆,清水没过叶片时,水面立即泛起细碎的红光,如同撒了一把碎珊瑚。陈阿婆带着秀秀站在染坊门口,看着浸泡红茅的木桶被漆成朱红色,桶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符文,那是防止色素流失的古老咒印。

七天后的子夜,染坊迎来最关键的时刻。吴师傅亲自点燃灶下的栗炭火,三十六口染缸按八卦方位排列,中间最大的“天枢缸”里,浸泡了七日的红茅已经化作绛红色的浓汤,表面浮动着金箔似的光膜。当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吴师傅手持枣木搅拌棒,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搅动,每搅动三圈,便往缸里撒一把磨成粉的白云石——这是让红色更沉稳的秘诀。

“起帛!”当东方泛起鱼肚白,吴师傅一声令下,七名染匠同时提起浸在染缸中的素帛。原本雪白的丝帛在出缸的瞬间绽放出惊人的光彩:靠近缸面的部分是朝阳般的橘红,中间是燃烧的赤霞,靠近缸底的竟带着紫晶般的光晕。丝帛滴落的染汁在青石板上溅起小火苗,转瞬即逝,却在地面留下淡淡的茅叶纹。

“快看!是二十八宿图!”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抬头,只见染匠抖开的丝帛在晨风中舒展,天然形成的色晕竟勾勒出北天星空的图案。秀秀看见陈阿婆眼中泛起泪光,老人喃喃自语:“你娘当年染出‘星轨霞’时,也是这样的天象。”原来,真正的灵山锦从不需人工绘制,红茅汁与丝帛的自然反应,便会织就独一无二的云霞图谱。

长老的身影不知何时出现在染坊二楼,他望着眼前的景象,缓缓开口:“世人皆道红茅染霞是秘术,却不知真正的秘诀在于‘心有灵犀’。红茅生于灵山岩缝,吸日月精华,承风雨淬炼,唯有心怀敬畏之人,才能让它的精魂在丝帛上重生。”他转身望向远处的山峦,朝阳中,红茅海洋正翻涌着金色的波浪,“当年太昊氏教民染织,不是为了华丽衣裳,而是让人与天地相连——每一匹灵山锦,都是灵山写给人间的情书。”

染坊外,百姓们跪在地上,额头贴着染过红茅汁的石板,感受着大地的温度。秀秀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茅叶,叶片上的纹路竟与丝帛上的星图隐隐相合,她突然明白,为什么奶奶总说“红茅会说话”——当人们用虔诚的心倾听,灵山的草木,从来都不吝惜自己的馈赠。

晨雾散尽,阳光铺满整座灵山,红茅草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哼唱古老的歌谣。这一天,三十六匹灵山锦被郑重地收进樟木箱,它们将被送往山外的各个村落,成为新生儿的襁褓、待嫁姑娘的嫁衣、长者寿辰的贺礼。而留在染坊的红茅残渣,会被埋回灵山的泥土,化作明年春天的养料——这是灵山与人类最古老的约定,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当暮色降临,秀秀跟着陈阿婆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回头望时,三清殿的飞檐在晚霞中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染坊的烟囱飘着最后一缕淡红的烟。山风掠过茅梢,带来若有若无的草香,小姑娘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就像红茅草每年春天都会重新绽放,灵山、红茅、人与土地的故事,也会在每个朝阳升起的清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