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2/2)
她还不想回来的,可初七她要进厂上班。她犹记得离开阳台市出去串联时她姑叮咛万嘱咐让她一定要按时去厂里报到,还威胁她说如果做不到,小心她的屁股。
一开始串联,她是打算跟她的堂兄弟们组队的,想着她们兄妹去外面“海阔天空”。其中她和二哥陆军算是正当年少,大哥将军是青春的尾巴,毕竟一再的验兵失败就够伤人了,10岁出头的小弟参军是拖油瓶,本质上她们兄妹不想带他的,谁让他哭死哭活地要去,她们又是他的亲人。
不幸的是她们的队伍未能成行,因为大娘,堂兄弟三的亲娘后来相认的亲人有海外关系,他们三拿不到市委开的“介绍信”等资料。结果就是他们三去不了,而她因是烈士子女这点不同,拿到了市委开的“介绍信”和红袖章,语录卡,学习资料等东西,得以成行。
随后她才加入了认识的同学“串联队”,跟她们一起组了个四人小组的“串联队”,开始了她用脚丈量祖国疆域的里程。
旅途是多姿多彩的。她们串联队到过不少革命先烈曾经停留过的地方,去了主席故乡,聆听了“一万年太少,只争朝夕”的激流水溪,有幸见识晒下无数先烈血与汗的革命根据地,许许多多。也去了首都,在广场看升国旗,走天坛地坛,看后海爬香山登长城。首都一行唯一遗憾的是在广场等了三天也没见到主席。也因为串联,谢红军有了个特别的春节,除夕那天她人在列车上。
不过,外面的日子真的没有家里好。
去前谢红军听说的是串联免吃住,所以她身上带的钱不多,铺盖也不是那么厚。可谁晓得到了第一个接待站人家说吃饭要粮票。最后她是通过在接待站借钱吃上的饭,又因为接待站里的人说之后会把她借的钱数寄回来让还,她又怕钱数太多,她姑见了又得打她屁股,故每餐也不敢多接,就借一毛钱,三两粮。至于早先她手里从家里带得那点钱买了厚铺盖等,因为去了首都后,她发现冬天好冷!
谢红军紧赶慢赶回到了家里,新年的余兴还在,看到她回来,她大伯,大娘,哥哥弟弟都很高兴。谢红军坐在家里板凳上围着火炉烤火,说着她这趟出去后的见闻。厨房里传来的饭菜香,那是她大娘在给她做吃的。
还是家里好!谢红军想。她想她爷奶了。
谢红军她爷奶谢老太,谢老爷子是60年过去不久,同61年去世。
谢红军从小没见过她的父亲,除了照片,她只有母亲。不过,她得到的爱一点不少。她有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小姑,哥哥弟弟,他们都很宠她。
最开始,谢红军是跟母亲生过,母亲过后,她又跟爷奶一起。爷奶谢老太,老爷子带着女儿,孙女单独开伙。
因为谢红军闹着要去城里家里住,谢家人也怕孩子她娘的鬼魂没走远,住在家里,孩子小,容易经魂。毕竟,那段时间,谢红军刚又失了母亲哭闹很多,换了环境可能会好。谢老太也就丢开手里的活,辞了食堂。
二老带着谢红军住到了城里的家,至于老二媳妇留下的食品厂工作,一时还没合适的人顶岗也留在了手里,老两口想着给孙女留条后路,这会孙女小,不能上班,可她终会一天天长大,到那时不拘谢红军如何,至少她还可以进厂当工人。
谢老太最开始没想过自己顶岗。
他们两老先跟老大两口子提这个事,大儿子谢胜利夫妇俩说村里呆惯了,不想进城。后面老大两口子才说实话说是怕这会接了工作,以后就不还,毕竟他们下面还有三个孩子。还是不考验人性。
女儿谢小花是万里挑一的在读大学生,世人都晓得大学生的珍贵,妥妥地毕业就前程似锦,她自己也不会想着肆业来顶岗,如果这样,妥妥着在作死,老两口又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也排除。后面也有遇到想去城里的相邻上门,可就是人选太多了,选谁都不好,干脆谁也不选。
最后,还是谢老太自己暂时顶了岗。两老口捉摸先干,如果遇到合适的人选就退下来。
60年,全国闹饥荒,他们家境其实还好,全家能混个肚饱。不过谢老太谢老头还是怕孙女没吃的,手里有点吃的就给孙女留着攒着。两口子平时过日子是喝点水饱肚,实在饿得不行才啃口吃的。也得给乡下孙子留点好吃的。
两老这样过了一整年,除了隔壁邻居知道点内幕,其他人被两老口瞒得紧紧。乡下的大儿子谢胜利根本没想过两老在城里是这么给自己过生活,他一直以为幸好两老去了城里,进了厂,不然在乡下他们得饿肚子。至于读书的女儿谢小花,学业繁忙,回不了两趟家。
当然也是因为这一年,谢大伯家日子过得艰难,那怕他们村食堂不浪费粮食,可大环境如此恶劣,还得饿肚子。再加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几乎天天上工,不可能天天跑城里,一个月跑个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大队也不给你批假。
期间谢老太她们也回来。一开始是谢老太放月假的时候,两老带着谢红军还回来,可后面饥荒越来越严重,两老也不赶带谢红军回去了,就怕路上遇到个不要命的,看他们老的老小的小截道。
谢大伯后面知道了两老这个情况,还是人过世后去城里房子收拾衣物时隔壁邻居说的,当时他们面对的是在家中找到各种陈粮。
他们一直以为两老口的去世是年纪到了,说实在的他们不信,因为,遇到些小病小灾的熬不过去也正常。事实也是到了61年,一场风寒,先是谢老爷子倒下,跟着谢老太也倒了。再之后两口子就没从病床上起来,熬着熬着日子双双归了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