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2/2)
首先看“用笔”。这是关键。从用笔的功力就可看出水平几何。几十年的艺术修为与几年艺术修为的功力是大不相同的,能从用笔中体现出来。鉴别中须将每一笔拆开,看其是否到位。
其次看“用墨”。看墨的层次,前笔和后笔能分开,该重则重,该淡则淡。而且有韵味,如同“余音绕梁三日”黑白分明,前后层次分明。
第三看“用水”。要会用水,如“泼水法”。
第四看“用色”。矿物质颜料,历史愈久越漂亮,不会褪色,而植物质颜料则会随时间而逐渐褪色。
其中,笔墨不可造假,这是最重要的鉴别依据。因为仿造笔墨达不到原本的境界。所以对笔墨有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往往会在书画鉴定上掌握主动权。
以上是从个人风格的角度谈怎样鉴别,同时,书画的时代风格不可忽略。如北宋以全景山水为主,而南宋则以局部画为主,主题更易突出表现。所以若看到全景山水多为北宋年间的,局部画则是南宋年间的作品。掌握了时代风格,就可大致判定时期。
另外,还须从题款、图章、纸等方面进行鉴别。例如,题款分上、下款,上款若题“大人”“先生”的属清代。而图章多在名字的下方,从风格可鉴别时代。若是复制的就比较模糊,刀法粗糙,无神韵。书画用纸在唐代多是麻料纸,含麻的纤维,宋则用皮料纸,纤维很细的皮料纸。这幅画入手的专家鉴定组不计其数,岂能是你一个年轻人说假冒就假冒的。”
缪郝阳被这么一堵,眉头都没皱一下。
张专家又走到画前,指着飞鸟与白云的衔接处,慎重道:“首先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手法,用笔、用墨、用色、章法、构图等等最基本的东西着手,这处就很明显,那些高手作的书画,其艺术手法、笔墨技巧的确要比一般画家高人一等,作伪者是摹学不到的。如果是对临,有原本对照,看一笔,画一笔。此法,神或许可体现些许,但不全面,易错位,不能一气呵成,一气呵成才有神韵。凑出来的作品神韵不易体现,多半是没有成名的画家为生存而作。”这么一指,就很明显了,斜街处自然光滑,没有一丝不顺的地方,作画的人必定有深厚的绘画技巧。
缪郝阳含笑看去。还肯定地点了点头。
在众人都觉得少年被堵的无话可说的时候,缪郝阳踱步上前,展开了辩论:“作品的清楚的问题。世俗之人往往停留在“工”与“拙”的判断水平上,以为“工能”总是是工。但是专讲像真,缺乏艺术独创,那只不过是标本挂图而已;技巧熟练到了油滑的程度,反而走向反面变为庸俗可厌。书法写得四平八稳是一种起码的条件,虽工却不能称为优美的“法书”。对于古代的“文人画”就不能片面讲状物是否逼真,刻划是否细致。他们往往追求有生拙之趣,而不以工能见长。书法中也有如此情况。这些问题很复杂,何者为优,何者为劣,是很难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清楚的,要得到正确的判别,只有在大量的作品中反复阅看才能逐步熟悉它,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听到这话,博物馆的新人不
满了,觉得少年简直是在强词夺理:“你这么说没有真凭实据,这话说的,那你说是具有独创性,有趣生动那它就是真的喽?我看着这画就很有趣很有艺术性啊。”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缪郝阳挑眉。
不待身后人挥手要把人扣押下去,缪郝阳上前指着这幅画道:“你说的没错,那这样的话要我画上千百幅都不成问题,岂不是我画的都是国画都很有艺术性了?我画的画都能称得上国画?”
这简直是在亵渎国家文物!!!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沸腾了。
少年抬起双手,眉目桀骜,嘴角含笑,双掌鼓动:“上笔墨纸砚。”
人群哗然。
一个半大的青年,竟然在一众专家名人中口出狂言,要亲自临摹。
张钧胡子都要气翘起来了:“后生尔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