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而不得的深宫弃妃(1/2)
晋国东部的永阜城。城门紧闭, 城墙高达数丈, 墙基深厚、雄伟壮阔。
巍峨的城楼上,遥遥的可以看见一排密密麻麻的人影, 隐约有刺目的亮光折射,那是军士手中的兵刃与甲胄,在太阳照耀下发出的反光。
这是晋国最大的城池之一, 任谁看到都要称赞一声:固若金汤。
然而, 此刻固若金汤的戍守着城楼的将士, 却穿着魏国的甲胄。
这座永阜城,连同再往东的几座晋国城池,都已经被魏国和匈奴的军队占领了。
晋国与魏国的盟约遭受背叛,被东面的魏国和北面草原匈奴的联手发动攻击。于北面和东面,两边遭受夹击。
此前晋国的臣民和百姓都把主要目光聚焦在北线战场。在那里,草原的几大彪悍的匈奴部落, 难得统一的组成了联军, 共同进攻遍地膏腴的中原晋国, 叫嚣着要一路南下,拿下晋国的京都。
本以为匈奴人的烈马会很快的攻破晋国的城池,大披的粮草骏马被运往北地, 边疆的百姓做好了被匈奴铁骑扫荡的准备。可谁知北地的边疆驻军里, 居然异军突起的崛起了一名姓金的将领,据说还是新任摄政王江子平的妹婿,他带领北地的军士们屡立奇功,竟然牢牢的将匈奴人的大队兵马阻挡在关外, 呈对峙状态。
反而是东面与晋国在中原隔江而治的老对手魏国,这些日子以来,竟然势如破竹的攻破晋国数座城池,率先捣进晋国腹地。眼看很快就要攻到宽阔悠长的乌江,刀锋直指晋国的京都了。
见此情形,北地的匈奴盟军也越发加大了在北线战场攻城的力度,弹尽粮绝的金将军,也眼瞅着就要抵挡不住了。
哀鸿遍野,民怨沸腾。
失陷城池的百姓们,望眼欲穿的等待援军的到来,渴望晋国的军士能早日将他们光复。
可谁知消息传来,他们那自诩才比圣祖、武比太宗的皇帝辕星渊,竟然完全放弃了他们这些被迫为奴的百姓,决定议和求降,甘愿割地赔款的也要苟求偷安。
他们皇帝娶了魏国皇帝的女儿为皇后,传言说他甘做魏国的属国,从此让晋国所有的臣民百姓,都要同他一样,矮魏国人一辈,叫魏国人一声爹。
更有传言说,狗皇帝已经决心立魏女之子为太子,好日后再让他们这些可怜的晋国百姓,见着魏国人再屈辱的叫声爷爷。
而北线金将军誓死守卫住的边关城池,明明没有被匈奴军队攻下,据说也要割让大笔给匈奴人放马。
晋国百姓咬牙切齿,无一不在期望狗皇帝辕星渊早日归天。
那些被强迫还俗的千万和尚,也纷纷蹦跶出来,传经似的四处散播狗皇帝不堪为帝的坏话。说狗皇帝辕星渊要不是有江侯爷殚精竭虑的为他周全,早就要跪在魏国皇帝面前当狗孙子了。
到后来,晋国上下,举国百姓都在私下里偷偷咒骂皇帝老儿早日归天。
结果,他们的狗皇帝,就这么被他们给咒死了……
咒死了……
两个月前,年轻力壮的大行皇帝突然恶疾、骤然殡天。临终列下六条罪己诏,立皇长子辕云涟为太子,封承恩威武侯江子平为摄政王,着宰相吴泽浦为佐政大臣。
一个月前,皇太子辕云涟除孝服登基,追先帝谥号为“戾”,称为晋戾帝。同时改元“平威”,封摄政王江子平为“平威摄政王”。
新帝登基当日,命摄政王江子景为上将军,统领晋**务。命其妹婿金子石为破奴大将军,主领北线战场。命其堂兄江子景为破奴右将军,率京都三大营四十万精锐,前往北线支援金将军。
而新帝登基次日,文官御史出身的上将军,即摄政王江子平,将拱卫京都的重任交予三千营总军官袁健,将政务全盘托付给宰相吴泽浦,将照料小皇帝的工作甩给年轻的魏女太后魏兰沅。
他自己率着十万疲弱的御林军,外加几十万由义勇激愤的还俗僧人自发投靠而来的杂牌秃头军,不顾文武百官的苦心阻拦,不顾家中老母的苦心劝告,玩笑似的祭了天地,说一不二的踏上了东进收复失地的历程。
京城里,没有官员看好摄政王的东去收复之旅。
晋国各地的军队,能抽调的都抽调去了北地边疆。京都三大营的兵马,四十万精锐给了右将军江子景带去了北地,剩下的几十万壮士留给总兵官袁健守卫京都与皇城。
摄政王有的,只有那自愿跟着他送死的十万老弱病残,外加那几十万不伦不类、不知道从哪儿组织起来的秃头大军。
况且谁都知道,摄政王是文官出身,那上将军的名号,说是统领全**务,但更多的是起掌控兵权、稳定军心、保证后勤的作用。
大臣们都知道,晋国根本分不出那么多的兵力去两线作战。
虽然东面的魏**队已经攻破了数座城池,但他们有天堑乌江作为屏障,未必不能将魏**队阻挡在乌江以东,从而保证京都和皇城的安危。
而北地却是匈奴联军在进攻。
草原上茹毛饮血的匈奴人,比起同属中原文明的老对手晋国,残忍和凶暴万倍。一旦被匈奴攻破边疆防线,踏入关内,必将生灵涂炭,后果不堪设想。
两权相害取其轻。
不得不放弃一线战场的情况下,百官们只能选择放弃东面和魏**队的作战。
好歹,被魏国人占领了城池,被俘的百姓们只是被发配为仆、成为下等人。不会像落入匈奴手上的那样,连做人的资格都失去了,活得猪狗不如。
也直到此时,大臣们才边叹息边承认,或许晋戾帝辕星渊投降魏国、割地赔款的打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适宜的。将大部分城池都割让给魏国,隔着天堑乌江继续苟安,或许是眼下最理智的选择。
不得不说,晋戾帝辕星渊,在很多事情上都很有超前的战略眼光。比如灭佛,比如修运河,比如,这个投降。
然而,理智不代表就是正确。
民间的百姓们,和群情激愤的百官内心,都认为他们泱泱大晋、浩浩文明,凭什么要龟缩在乌江以西,沦为魏国和匈奴的缓冲带,变成魏国的后花园与匈奴的大粮仓?
一向冷静淡定的摄政王更是坚决的反对投降的举动。
摄政王殿下说,有他还在的一日,晋国就一日不允许投降。
百官们都认为,这是摄政王殿下被深仇大恨的魏国人,给刺激的失去了理智。毕竟多年前,摄政王的父亲前威武侯江鹏超,便是为保卫那些城池而死在了魏国人的手里。如今摄政王殿下作为儿子的,哪有拱手让出父亲以死才换来的成果、以求求苟活的道理?
百官们同时认为,摄政王殿下,是故意去赴死的。因为摄政王内心也知道,晋国根本不可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获胜。唯有暂时投降,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摄政王才会把大部分的兵力都派给江子景带去北地,他自己玩笑似的带着那些老弱病残和秃头大军就上路了。
宁折不屈、高风亮节的摄政王殿下,是不忍心见到投降的屈辱场景,这才抱着必死的决心东去啊!
比起投降受辱,他们如松柏一般伟岸高洁的摄政王殿下,选择孤注一掷的赴死守国,以全了他对失地百姓、对泱泱晋国的忠义仁心!
听说,摄政王殿下一路都命人抬着一副棺材,充分表达了不收复失地就绝不回头的信念,悲壮而凄凉。
包括吴相在内,留在京都的众臣和百官,纷纷为摄政王殿下的高尚情操所感动。两个月前,先帝殡天的时候,他们内心其实都是暗自以为,是摄政王殿下为了权势,才一手策划了不为人知的宫变的。就连被追为晋戾帝的先帝,十有**也是摄政王殿下给杀死的。
可如今众臣和百官们才知道,摄政王殿下他根本就不贪图名利和权势。没见他刚当上摄政王,就把政务都甩给吴相爷,把新帝的教育工作都甩给太后娘娘,自己毫不留恋的去赴死了么?
摄政王殿下,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晋国的臣民百姓啊!他才是真真正正的愿与晋国的百姓们同生同死的伟人!
原本晋国的臣民百姓,尽管日日夜夜都在为摄政王殿下祈福祷告,但其实他们已经做好了摄政王殿下战死沙场的准备了。
可从摄政王殿下出兵渡过乌江的一个月以来,陆续有小股的捷报传来。
今日说摄政王殿下率领秃头军收复一个小村庄,度化几百魏国士兵皈依他的秃头战俘营。明日说摄政王殿下又率领假和尚攻下一个小县城,劝下几千魏国士兵放下屠刀、离地成佛。
直到现在,据说摄政王居然一路攻到了永阜城下,不日就准备收复这座晋国东部最大的城池了!
莫非,摄政王殿下,在灭佛运动中保下千万和尚性命的举措感动了佛祖,使得他的运气被佛祖开过了光?否则怎么解释他率领一群神奇的秃头大军,就能打得英勇的魏军节节败退的事实?
摄政王殿下,这是有大造化的人啊!
留守京都的臣民百姓只能听着军报上的寥寥几语,去猜测江大鱼在前线的战情。而随着江大鱼并肩作战的数十万还俗僧人与老弱病残御林军,却是直观的感受到他们摄政王殿下的威武与神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