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2/2)
根据昨日经营情况的反馈,陈覃予觉得古今商铺还是应该转变一下经营模式。
古今商铺尚在筹备期间,皮蛋和陈覃予就决定走高端路线——来钱最快!
但这样的弊端也很突出——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由陈覃予从未来取得东西,然后放在此处贩售。这些东西固然稀罕,然而除了种子以外,对于这个时代的效用都很有期限。一旦陈覃予本人发生意外,这些特定商品便会从这个时代消失。
再者,商铺里面出售的种子是否能在这个时代存活,也是个有待商榷的问题。天气、病虫害、土壤质量都是决定作物成长的要素。而陈覃予作为一个非农学专业的人,对这些东西全不了解。
当然,转变经营路线并不是因为陈覃予觉得赚钱不快乐。
昨日,商铺一共接待顾客近两千人,购买商品的人数仅有不到一百人。其余的人,哪怕是三十文一个的大土豆,都无人买去尝试。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穷!
如果京城中的百姓都买不起这些东西,那普天之下,能买得起的人又有几个?
陈覃予开店赚钱肯定是首要动机,但惠民也是他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所以,陈覃予决定先分版块解决货源问题,从而降低定价,达到惠民效果。
上次来的时候没注意,陈覃予这次来才发现顺天府府衙跟宛平县县衙如一母同胞,都破得不像个能住人的地方。
这不仅是因为夏宣宗极其抠门,对地方政府要求颇多,还动不动就砍人脑袋,更因为姜伯渊府尹为人清廉,不喜奢华,比起修好办公楼,他更愿意把钱拨给慈济院。
陈覃予来之前,先让人投了名帖。来后,他便见着汪林通判已经等在了门口。
汪林:“六郎且随我来。”
他俩进门后,没有去姜府尹办公的书房,而是进到后院。
在院中,陈覃予见到不少差役正把一捆捆的书籍、图纸搬出来晾晒。
姜伯渊便站在一堆书中,手里抱着几幅卷轴。他抬首见到陈覃予,招手让人搬来一张桌子。
那几幅画卷被姜府尹放在桌子上。他选出其中一幅打开,陈覃予走过去细看,见到了画卷右上方写着的名字——京畿田地图。
四四方方的画卷中,京城位于中央,外城之后,无数田土、林地、草场、河道被一一标明。
姜府尹指着靠近广宁门的一块田地说:“此地约有千亩,地势平,两侧有水道,可耕种稻谷和麦。”他手指移了些许,指向旁边的一块靠近林地的草场说,“此处约有三千亩,可放牧羊马。”
陈覃予摇摇头,说:“不需要那么大的牧场。我要的不是羊马,而是牛、猪。”
这次来,陈覃予就是要跟姜伯渊府尹谈合作发展的。
大夏以农为本,跟北京周边的农户不同,大夏朝内各级府衙都管着官田。这些官田动辄数万亩,且上田无数。
陈覃予经过一夜的思考和搜索,决定同顺天府签下合约,以土地、农奴流转的形式,在这些官田里种植优质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作物。再开办牧场,饲养牛、猪。而这两种牲畜的粪便经过处理后,可以成为肥料,还可以集中到一处,制成沼气。
沼气在现代农村中,多用于取暖和照明。
陈覃予虽然没有那个脑子,可以利用大夏的技术做出取暖和照明的用具,但好在他可以让皮蛋去找这方面的人才。只要肯花钱,相信总有这方面的能人巧匠可以做出实物来。
至于陈覃予为何忽然想到沼气,则是因为小冰河时期的京城,冬天最低温度是零下25度。虽然京中不少人家都砌了炕床,可木炭、柴火在冬天金贵,能买来取暖的人家不多。听府里的下人们说,去年城外又冻死了不少人,便是家中贫困,无钱买柴炭的穷人。
陈覃予听在耳里,还是觉着有些不舒服。
他毕竟当了二十多年的现代人,来这里也还不到一年,实在是做不到不悲天悯人。
姜伯渊府尹、汪林通判和陈覃予,在经过商谈后,商定以每亩二两银子的价格转让土地万亩,农奴千余人,期限为十年。这二十万两白银,陈覃予将于次年秋收后,以粮食折合银两。
同时,该万亩土地上收获的粮食,朝廷可在灾荒年以市价征收。
如此条款,双方皆有赚头。
姜伯渊府尹当即让汪林拟了一份合同。陈覃予看过后,确认无误,签字画押。自此,他从一个富户正是成为了一个农场主。加上他在外城的千余亩土地,十余名农奴,若是好好分配一下种植的品类和规模,陈覃予相信自己在明年一定能收获成吨的粮食。
与此同时,陈覃予联系皮蛋,让对方尽快去找一批种猪、种牛来。
皮蛋:……
皮蛋:兄弟,我正要联系你。那幅字你卖吗?对方开价二十万啊!看小说,就来! 速度飞快哦,亲!